top of page
  • 谭炳昌

创意灵媒




很多人都经历过如有神助的「灵感」一刻,及时把握的话可以引发「创意」。但捕捉「灵感」并不容易,犹疑之间,「灵感」随时消失,只留下轻微热量随着脑电波逝去。由「灵感」带动的思潮与一般思考不同,属「创意」范畴,并非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。


「灵感」哪来的呢?「灵感」一词虽然经常被乱用滥用,但实际上就如字面所说,是「灵性的感觉」,是形而上的「灵机一触」。有那么玄?有!简直玄之又玄!


英语的 inspiration,同样神秘。据说 inspire 一字,源于上帝含着「阿当」用灰尘造的鼻子,一口气把灵魂吹进他体内,中东人的始祖才开始「有肉有灵」,正式做人。上帝把当爷爷的「灰尘鼻」放嘴里肯定需要爱心支持,而「尘化人」这一招创意无限,没有灵感的人是无法想象出来的。看来,我们的祖先,不分中外,都比现代人更了解「灵感」的本质。


人通常不知道自己下一分钟会说什么;就算早有准备,在最后一刻也会生变。故事中人也不例外;纵使有情节规范引领,故事人物都有个性,与作者和其他角色有「互动」关系。小说中人虽属虚构,却同样具备命运与业力,并非一位注重情理的作者可以任意摆布的。从这角度看,作者只不过是个「灵媒」,负责将他幻想出来的人物的故事传递给读者。在长篇小说中,作者与故事人物要共处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,共同演变。这「灵媒」角色更为明显。


写《笙歌》的时候,我经常都会好奇我一手「创造」出来的「文明过后原始人」今天会面对什么挑战,具体会如何反应。偶尔也会「灵机一触」,一个从未想过的主意会在脑海闪过,给故事带来新情节,甚至影响发展方向。所以我经常随身携带本子,方便记下这些「通灵指示」。不知道上帝是否也会同样地记下世人无时无刻的祷告和诸多要求,以便跟进。

可能每个人内里都有天生「灵机」,但好像我们的「本心」,内脏,气息等,没有足够意识和「醒觉」的话,平常不易察觉。虽然外来刺激偶尔也会引发灵感,但创意并不一定要依靠经验或外在因素,否则也算不上真正的「创意」。


电影中的巫婆「通灵」时都显得冷静泰然,不会过分兴奋。可能「灵感媒介」也需要具有高度集中力,才可以把不明来源的「讯息」捕捉,传递。这推测没错的话,那么「静坐」会否比一般为求显得不同而拼命标奇立异的「创意训练」更能培养创意呢?放松、集中、醒觉,会不会是通往「灵机」的根本途径呢?


谭炳昌 2020.10.18


33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